随着公示期结束,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总评结果正式敲定。其中,作为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创新成果,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研发的油菜高产油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受到了社会瞩目。
近日,记者联系到项目主要负责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所,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向阳时,他刚从地里回到实验室。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他便迫不及待地介绍起了这个令全团队为之骄傲的新成果。
向阳带领学生进行实践
(资料图)
双向驱动 全力提高产油量
“油菜是我国及贵州的第一大油料物作物,菜籽油占国产食用植物油50%以上,但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33%。因此,选育并应用高产油品种,逐渐成为保障食用油供给的关键所在。”向阳表示,高产油品种选育难度极大,2021年全国油菜品种亩产油为58公斤,而该成果选育的20个高产油品种,平均含油量46.16%,亩产油量达到78.87公斤。
他告诉记者,从2000年至2021年,全国油菜含油量从39.82%提升至43%,但是想要有所提升,就成了当下科研人员的瓶颈所在。
“但是也正是因为难,攻克才有了价值,而这也正是我们团队攻关的意义。”向阳表示,目前想要提高油菜产油量,就必须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提高油菜的含油率,另一个则是提高油菜的单产。为了尽快达到提量目的,他们团队采取了“双向驱动”的方式,围绕利用“亚基因组”理论和胚挽救技术,拓展油菜种质基础;利用分子标记建立高效轮回选择技术,创制高含油率优异亲本;利用生物技术建立高效“杂种优势群”,选育高产油品种;创新“核不育 化学杀雄”制种技术,降低大规模制种用工成本和提高杂交种子质量;探索“研究所+种业公司+油脂加工企业”的产业化新模式,从全产业链推动成果转化五个方面下苦功,开展创新性研究。
油菜实验室
研以致用 创新突破历史难题
由于市面上大部分油菜种子遗传基础狭窄,很难选出优秀的基因进行重新配对,于是该团队决定利用“亚基因组”理论和胚挽救技术,建立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新途径,创制富含白菜ar、埃芥cc等亚基因组和白芥基因组的新种质160份,突破了油菜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的难题。
为了有效提升含油率,该团队历时13年,通过四轮筛选,开发分子标记150个,并构建高效的轮回选择技术体系,育成含油率>46.0%的高油分亲本20份,首次育成含油率51.88%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以及含油率54.56%的恢复系。
同时,还构建出高效的“杂种优势群”,持续育成高产油新品种20个,覆盖长江流域12个省市,其中油研57等7个品种为贵州首次育成同年同组区试中含油率均居第1位的新品种。2020年育成全国截至2021年最高产油率品种油研2020,国审品种油研50、农华油101和黔油22产油量均居同年同组区试第一。
研以致用,科研的最终目的始终要落地生根才有意义。为了使研发成果趋于产业化发展,服务于社会,该团队合作创新应用“核不育 化学杀雄”制种技术,使得每亩产地节省用工2个人以上,从而促使制种单产提高31.4%。解决了制种劳动力不足和化杀种子质量不易达标的难题。
继往开来 推动发展服务民生
在“研究所+种业公司+油脂加工企业”的全产业链产业化新模式推动下,该团队为长顺县“国家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截至目前,14年来该团队累计制种15.8万亩,在长江流域累计推广10963万亩,商品籽累计增产 76168万公斤,新增产油 61342万公斤,累计增效158亿元;全省食用油自给率提高到39%,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
其实,在此项荣誉之前,该项目已然斩获多项大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 1 个,形成技术规程4项,获植物新品种权9项,颁布实施贵州省地方标准1个……
荣光的背后,是同舟共济的团队。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贵州省油料研究所、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四个单位的全力支持下,杜才富、秦信蓉、代文东、张瑞茂、侯国佐、黄泽素等七十多人始终戮力同心地不断更新着已有成绩。
对此,向阳感慨地说:“农业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要稳得下心、沉得住气,在我们的世界里,失败是常态,一个育种者究其职业生涯,播下种子进行创新平均也就60次。今天,我们团队获得该项荣誉,凝聚了数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也感恩国内同行的殷殷关心与大力帮助,今后我们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颖
编辑 杨羽
二审 徐微微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