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龙吟来的,大家都觉得信得过!”王文举是普安县龙吟镇人,在山东省日照市一建筑企业干架子工,他说:“我干了差不多9年,现在每个月工资能拿14000元左右。”
“龙吟架子工”已成为业界“质量认证”的名片,2021年创下3.4亿元务工收入。
(资料图)
2022年5月,辛勤劳动的龙吟架子工。
树一个品牌,活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劳务品牌代表劳动者有较完备的素质技能和优质的服务质量,尤其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它更是撬动就业“金饭碗”的敲门砖。
今年,我省明确到年底所有县(市、区)至少培育1个劳务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省级优秀劳务品牌。
依托地域特色 打造劳务品牌
在8月底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选拔赛中,我省选送的“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都匀毛尖是茶中极品。“但茶叶种植管护技术欠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产品质量不一。”都匀市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聂彬说。
为此,都匀先后出台《都匀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都匀毛尖技工”系列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等,组织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和涉茶人员参与“都匀毛尖技工”种植、管护、加工、审评以及茶艺表演系列培训,积极打造“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把提升技能含量作为推动都匀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依托地域资源,打造劳务品牌,贵州不断总结并强化各地劳务品牌特色,让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领军劳务品牌持续涌现。
加强技能培训 提升品牌质量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在正安县,年产吉他600万把,产值60亿元,离不开“正安吉他工匠”这一劳务品牌的系统化培育及专业化打造。
“正安吉他做出名堂,根本在于有精益求精、务本求实的吉他工匠。”正安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安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引导校企合作定制人才,以及每年对吉他产业相关人才开展集中培训、跟岗实习、一对一交流、外出观摩等,不断提升吉他工匠的专业技术水平。
2016年,韦会勤从安场镇前进村和平组搬到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技术培训进入贝加尔乐器公司务工,几年下来,从制作工人升到了车间主管,收入也从每月3000元涨到了5000余元。
给技能“充电”,让就业“来电”,劳务品牌让劳动力实现从“卖力气”到“凭技能”的根本转变。松桃自治县石梁乡胜利村的田茂媛从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职业绣娘,去年,她的工作室生产了100多件苗绣产品,毛利润达24万元。重庆市秀山自治县职教中心以10万元年薪聘请她作为苗绣导师。
如何让文化得以传承,并推动“指尖技艺”转换为“致富产业”,松桃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妇女绣出幸福新生活。目前,共培育特色手工产品企业超150家,培训绣娘2万余名,实现产值3.2亿元,带动2000多名脱贫妇女稳定增收。
畅通对接渠道 促进群众增收
“我们镇数千名外出务工人员,十有八九是在工地上搭脚手架,其中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包工头,他们从总承包商手里承揽工程,然后带领乡亲们一起干。”作为第一代“龙吟架子工”,邓吉尧见证了这支走南闯北劳务大军形成的过程。
第一代架子工邓吉尧
如今,“龙吟架子工”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从依靠“传帮带”聚集人气到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黔西南州在加强用工信息对接,促进精准供需匹配上下足了功夫。
第三代架子工陈江山
黔西南州人社局局长王军说:“东西协作、政企沟通、就业服务‘三大要素’不可或缺。”近年来,黔西南州与广东惠州市就签订州、县两级合作协议8份,在惠州市挂牌成立劳务协作站8个,惠州市在黔西南州建立用工储备基地9个。
望谟县则把这种以一带多促进增收的模式,形象地称为“蜂王行动”,将群众中有能力有威望的劳务经纪人发掘出来,并不断培育和发展“蜂王”,形成务工就业的“蜂巢效应”,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近三年来,该县共培育“蜂王”118人,累计带动8.3万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省外输出,省内拓岗。贵州以县为单位,不断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与劳务输出地机构双向对接,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贵州劳务品牌,助力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金饭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雨思
编辑 李贝多
二审 陈玉祥 张婷
三审 闵捷